欢迎来到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  现在时间是:

学院新闻

学院新闻

走进渝西——“深入渝西线,探寻抗战大后方”主题研学

编辑:刘锴 阅读人数: 发布时间:2025-09-20


为深入挖掘重庆抗战历史文化资源,传承红色基因,厚植家国情怀,2025年9月19日,思政第三党支部全体党员开展了“深入渝西线,探寻抗战大后方”主题研学活动。通过实地探访合川美术馆与钓鱼城遗址两大研学地,教师们从历史纵深中感悟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,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素材。

第一站:合川美术馆——从政协历程看统一战线力量

  在合川美术馆,教师们集体参观了“风雨同舟七十载 同心奋进新征程——合川政协成立70周年历程展”。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、文献档案和实物展品,系统回顾了合川政协自成立以来在凝聚共识、服务发展中的生动实践。支部书记在观展时强调:“抗战时期,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胜利的关键。而政协历程展中展现的协商民主实践,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”。教师们围绕“统一战线与抗战胜利”展开研讨,认为应将地方政协发展案例融入课堂教学,帮助学生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厚历史底蕴。

第二站:钓鱼城遗址——古战场精神与抗战品格的时空对话

  午后,研学队伍登上被誉为“上帝折鞭之处”的钓鱼城。教师们沿着城墙、炮台、古军营遗址缓行,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剖析其军事智慧与防御体系。“三面环江、天险为屏的地形,与重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地理战略何其相似!”青年教师们感慨道。在研讨环节,支部成员达成共识:钓鱼城军民“守土有责”的担当与抗战时期“地无分南北”的全民抵抗,均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局中愈显坚韧的共同精神基因。这种精神跨越时空,在脱贫攻坚、抗疫斗争等新时代实践中持续焕发生机。

此次研学活动创新采用“历史场景+现实观照”模式,支部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::一是开发“钓鱼城与抗战精神”专题微课,通过对比分析强化历史纵深感;二是组织学生开展“身边的大后方”口述史实践,挖掘重庆作为抗战文化中心的平民记忆。

“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,更要走在祖国大地上讲。”支部书记周叶露表示,支部将持续用好渝西抗战资源,把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走深走实,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征程中永放光芒。


关闭